2022年9月28日,中国社科院钟宏武教授率领责任云研究院,在京发布《2022园区esg发展指数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,该报告重点研究分析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经开区esg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特征,以期为深入研究园区esg发展现状提供基准性参考。
esg是环境(environment)、社会(social)和公司治理(governance)的缩写,包含环境责任、社会责任、治理责任三个维度。esg作为一种防范社会环境风险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,正推动着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理念与投资方式的不断变革,成为企业不容忽视的一项议题。高新区和经开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,在推进园区企业履责过程中承担着“引航者”和“助推器”的重要角色,园区如何规范自身esg体系建设,引导入驻企业在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维度中充分发掘和考量责任行为,在经营发展中展现责任担当,利用esg理念引领入驻企业高质量发展,值得全面深入的研讨。
为深入了解园区esg发展现状,本研究将402家园区作为评价样本,包含科技部公开名录内的172家国家高新区和商务部公开名录内的230家国家经开区;评价体系深度融合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新发展理念,包含园区esg体系建设、esg实践、负面表现等维度共35个指标;评价信息主要来自企业自愿披露的相关信息和主流媒体的公开报道;计算公式为:园区esg发展指数=∑j=1,2,3,4aj*wj 调整项(aj为园区esg发展某指标的得分,wj为该指标的权重),最终分析形成“园区esg发展指数”。研究发现:
402家园区指数平均分32.5,esg发展尚在起步阶段
研究结果显示,所有园区样本的esg发展指数平均分仅为32.5,其中将近80%(317家)的园区指数集中在20-40分区间,另有将近10%(36家)的园区指数低于20分,大部分园区的esg指数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华东、华北、华中区域园区的esg指数最高,西北园区的指数最低
研究发现,各地域的园区esg发展情况并不均衡。位居前列的是华东、华北和华中地区,其园区esg发展指数得分为34.5、34.1、33.0分。西南地区、华南地区、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园区esg发展指数均在平均分(32.5分)以下,其中西北地区的指数仅为26.6分,位列最后一名。
仅25家园区的esg指数在60分以上,93%的园区esg发展指数不及格
研究发现,仅苏州工业园区、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、上海紫竹高新区、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、苏州高新区等25家园区的发展指数位于60分及以上(及格率仅6%),处于领跑阶段。而esg发展指数不及格的园区共有377家,占比高达93%。
上海紫竹高新区、苏州高新区、杭州高新区等13个高新区的esg指数在60分以上,处于领跑阶段
苏州工业园区、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、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2个经开区的esg指数在60分以上,处于领跑阶段
园区esg体系建设指数仅5.9分,在esg组织、制度、文化、沟通方面亟待加强
研究发现,园区esg体系建设指数仅5.9分,在esg组织建设、制度建设、文化建设等维度上的指数得分普遍较低,esg体系建设亟待加强:
- 在esg组织建设方面,超过98%的园区没有设立或明确统筹esg工作的责任部门。
- 在esg制度建设方面,仅苏州工业园区、上海紫竹高新区等17家园区(占比4.2%)制定了esg工作制度或开展了esg研究,98%的园区未开展相关工作。
- 在esg文化建设方面,仅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、杭州高新区等18家园区通过制定考核体系、开展优秀案例评选等形式开展了园区企业esg相关考核,或积极组织参与了esg相关培训活动,95%的园区未开展相关工作。
- 在esg沟通方面,仅15家园区通过环亚棋牌官网专栏、专项报告、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形式系统进行esg信息披露,93%的园区未建立有效的esg沟通渠道。
- 在esg荣誉方面,不足1%的园区获得过政府部门、行业协会、中介机构、媒体等授予的esg专项荣誉。
通过研究,我们看到园区立足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,在创新驱动、社会公益等领域积极作为,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,但在esg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不足,亟待加强。